有人說,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發揮作用的“主戰場”,它所提供的時間信息和位置信息,越來越成為萬物互聯不可或缺的要素,并成為世界生生不息的見證。
近日,《中國國防報》記者采訪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院士等一批北斗專家,帶你一探正在蓬勃成長的北斗系統,怎樣點亮人們的生活,以及探尋其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給國防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根據北斗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邁出了“第一步”建成北斗一號系統;“第二步”則建成了由14顆組網衛星和32個地面站天地協同組網運行的北斗二號系統;“第三步”是到2020年前后將建成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全球系統,也就是北斗三號。
楊元喜介紹,北斗三號與北斗二號的區別不僅在于衛星組網從區域走向了全球,它在載荷、星間鏈路、激光通信等方面都有創新,并且還增加了衛星搜救功能及全球位置報告功能。另外,北斗三號采用星載氫原子鐘,其精度將比北斗二號的星載銣原子鐘提高一個數量級。
北斗三號的應用,將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
《國土資源“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以深地、深海、深空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構建向地球深部進軍、向深海空間拓展和深空對地觀測的國土資源戰略科技新格局。
在向地球深部進軍的過程中,中國需要建設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三號是我們國家定位導航實驗室核心基礎設施,必將起到關鍵作用。
在核心技術方面,北斗三號也將有所突破。眾所周知,衛星導航系統是“脆弱”的,一旦到了水下、室內、井下或者被其他物質遮擋,信號就有中斷的危險。對于國防、電力、金融等核心領域基礎設施,信號中斷將會帶來大危機。這要怎么辦呢?構建一個堅韌可靠的全空間PNT(定位、導航、授時的簡稱)服務體系是“北斗人”的下一個目標。PNT由多種信息源構成,包括天文導航信息、天基增強系統信息、地基增強系統信息、海基導航信息、量子慣導等,全空間PNT服務體系將從深空、深地到深海建立起全方位PNT信號源,這些信號源與高空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簡稱)衛星產生結合,綜合處理空中、地面、海面、海底的信息,讓信號不再“脆弱”中斷。
助力全球最大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