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號的建設完成預示著新的價值鏈正在重塑。除核心芯片備受關注之外,北斗天線也承載新的使命。
經過多年的洗禮,北斗芯片的自主化也邁向了新的臺階。目前國內圍繞北斗的產業鏈布局已經非常成熟,北斗天線作為核心器件已經完全自主化,占據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
而隨著北斗應用的全面拓展,位置服務、測繪和授時同步等3個細分市場已拓展為消費解決方案、地信系統和關鍵基礎設施三大市場,新興的無人機和應急響應市場也受到廣泛關注,同時雙頻和高精度的GNSS在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中越來越受到歡迎。
相應地,北斗天線也被催生了新的命題,因其性能好壞直接關系到產品最終的性能指標,而不同的應用場景其天線形態各不相同。
殷年吉舉例說,如智能駕駛則多采用鯊魚鰭形態的天線,其難點在于在有限的空間將北斗天線、AM/FM天線、4G天線等集成于一體,其隔離度和電磁兼容導致布局很有講究。無人機對于天線的體積和重量有較高的要求,同時要實現高精度,為此螺旋結構的方案比較適合這個場景。測量測繪和地基增強系統對于天線的性能指標要求嚴格,相位中心要小,覆蓋頻段要全,所以天線從設計到組裝都有技巧可尋。智能手機則對成本、集成度、體積、工藝、高精度定位等要求更加苛刻。
而隨著各種技術及應用的融合,北斗的迭代之路不斷向縱深挺進。無論是5G技術的普及,還是萬物互聯的推進,北斗已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除需提供精準的位置服務外,小型化、低成本也成為北斗企業不斷探索的目標。
目前國內最高精度的產品采用28nm,與全球范圍內的導航芯片技術平齊,但在高精度定位越來越普及的年代,殷年吉認為未來北斗芯片需要用更高精度的制程來不斷升級,攻克小型化、低功耗、全頻點等難題。北斗天線的微帶和螺旋技術已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而高精度定位要求天線越來越小,如何突破基礎理論、實現厘米級的定位精度是未來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