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北斗”衛星將服務整個地球
2015-07-29
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道 美國媒體稱,在2013年底,歐盟首顆全運行能力的“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制造完成并進行了測試。第二顆衛星將于2014年初開始進行測試,兩顆衛星都將在2014年7月前發射升空。到這個十年結束時,30顆“伽利略”定位系統的衛星都將在軌運行,由此構成的網絡將提供全球覆蓋。與此同時,中國開始研發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并且在這方面,中國人目前走在了歐盟的前面。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12月27日報道,“伽利略”定位系統之所以推出,是因為歐洲人不愿意依賴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也不相信俄羅斯能保持其“格洛納斯”系統的有效運轉。“伽利略”定位系統到2015年理應提供有限的服務,但是與“北斗”系統懸而未決的技術爭執(兩套系統使用同樣的頻率,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會相互干擾)使問題變得復雜。
報道稱,如果“伽利略”定位系統投入使用,歐盟將為它埋單,但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它。雙信號(GPS和“伽利略”)接收器的費用并不比GPS單信號接收器多太多(或許多20%)。有兩套不同的信號有利于用戶接收到可靠、準確的定位信息。此外,鑒于“伽利略”系統構建的方式,它將會增加對高緯度與建筑物密集區域覆蓋的可靠性。俄羅斯人和中國人也在做著同樣的努力。因此到2020年,軌道上將會有四套衛星導航網絡,共計120顆衛星。每套導航系統的能力都略有差別。此外,印度正在建造一套只為南亞服務的衛星定位系統。
報道指出,美國GPS系統的成功帶來了所有這一切的競爭。但是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其他競爭對手都發現工作難度大大超出預期。支持“伽利略”計劃的歐洲財團正面臨費用與技術問題不斷增加的難題。起初,支持“伽利略”計劃的是私人資金。但是費用不斷攀升,超出了對未來收入的最樂觀估計,因此現在“伽利略”計劃是納稅人在埋單,而GPS以及競爭對手俄羅斯和中國的系統也同樣如此。
報道還說,在2013年初,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民用開放,預計到2020年,它將會從GPS系統那里奪取衛星導航市場的相當一部分份額。目前,中國30余顆“北斗”衛星中已有16顆投入使用。這足夠向整個中國提供GPS式的服務。到這個十年結束時,所有衛星都將發射升空,整個地球都可以獲得“北斗”的服務。在2008年,中國決定拓展其最初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以覆蓋全球,并與GPS、“伽利略”和“格洛納斯”系統展開競爭。中國利用“北斗一號”衛星試驗網絡的經驗,迅速建成了“北斗二號”系統。
報道指出,中國的“北斗”網絡吸收了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與歐洲“伽利略”系統各自的優點,還采納了計劃用于下一代GPS衛星的技術。
據悉,“格洛納斯”系統是俄羅斯版的GPS,在冷戰結束不久后完成了組網。但是1991年冷戰的結束也意味著對“格洛納斯”系統的常規資助的終止。為維持該系統,需要每5-7年發射更換衛星。到2002年底時,只有7顆“格洛納斯”衛星仍在運行。然而,俄羅斯經濟已經恢復,并在2003年為一系列的衛星發射提供了資金,從而使在軌運行的導航衛星數量增至12顆,到2007年則達到18顆。到2011年,俄羅斯有24顆“格洛納斯”衛星在軌,到2012年該系統投入全力運行,使其成為GPS第一個真正的競爭對手。
參政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