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天線技術有兩個主要分支。波束轉換技術(Switched Beam Technology)和自適應空間數字處理技術(adaptive spatial digital processing technology),或簡稱波束轉換天線和自適應天線陣。天線以多個高增益的動態窄波束分別跟蹤多個期望信號,來自窄波束以外的信號被抑制。但智能天線的波束跟蹤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將高增益的窄波束指向期望用戶的物理方向,事實上,在隨機多徑信道上,移動用戶的物理方向是難以確定的,特別是在發射臺至接收機的直射路徑上存在阻擋物時,用戶的物理方向并不一定是理想的波束方向。智能天線波束跟蹤的真正含義是在最佳路徑方向形成高增益窄波束并跟蹤最佳路徑的變化,充分利用信號的有效的發送功率以減小電磁對其的干擾。
波束切換方式的天線,一般由多個窄波束天線構成,每個窄波束天線由于角度小,所以通常增益很大,覆蓋距離較遠。一般在工作時,對于一個用戶,眾多天線中,只有一個窄波束天線是出于工作狀態的。當用戶更換,或用戶位置轉移時,智能天線系統會根據情況更換窄波束天線的工作狀態,即停掉之前的窄波束天線,然后讓另一個角度正確的窄波束天線繼續工作。由于窄波束定向天線通常個頭較大,所以一般這類智能天線都在室外場景使用,比如TD系統的一些基站就采用這種智能天線裝置。
波束切換式天線,一般形成的天線角度個數,與其窄波束天線個數相當。所以由于硬件設計限制,這種天線不可能有很多或很細致的天線角度可供選擇。從天線尺寸角度看,這種天線也只能在室外環境,即對空間沒有多少要求的環境中使用。
自適應陣列天線:陣列天線由多個天線形成陣列,在工作時,通過不同天線的組合工作,形成不同的天線波瓣,實現多種方向、角度、增益都不相同的“虛擬天線”,以適應不同工作環境,不同用戶的位置,以及避免不必要的干擾。自適應陣列天線在工作時通過對工作環境的判斷,以及用戶位置的感知,經過內部芯片處理,能夠迅速計算出最佳的天線組合方式,達到想覆蓋哪里,就覆蓋哪里的目的。無線接入設備可通過不同天線的組合,形成最多4096種不同的波瓣模式,可以輕松的適應各種室內環境,增加覆蓋范圍,達到穩定網絡質量之目的。
硬件智能天線方式:硬件智能天線方式又名“自適應波束切換技術”,該技術利用具有多個硬件天線的天線陣列,智能的從中選擇多個天線陣子進行信號的發射和接收,不同天線的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信號輻射方向,從而可以為處于不同位置的STA選擇最佳的發送或接收天線,提高信號接收質量,最終提升系統的吞吐量。
1)在天線陣列上的不同天線之間有一定的物理距離,從各天線上發出來的信號到達接收方的所經歷的路徑有長有短,從而到達接收方的信號具有時間差。如果接收的信號相位不一樣,硬件智能天線方式可以從多個天線中選擇一組信號疊加效果較好的天線組合,采取自適應快速切換,獲得效果遠好于“On-Chip”方式的信號覆蓋質量。
2)在天線陣列上的不同天線具有不同的定向性,組合而成的定向天線具有比全向天線更大的組合增益,可以增加AP設備實際等效發射功率(EIRP:Effective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
硬件智能天線方式相對于芯片方式的優勢:
1)芯片方式會產生額外的干擾,通過對全向天線調節相位難以形成單獨的指向STA的信號,可能會對其它的方向形成干擾,并且會浪費能量;
2)芯片方式需要STA的支持,截至2012年8月22日 ,無線網卡基本都無法支持;
3)芯片方式有額外的吞吐量開銷,芯片方式中AP和STA經常需要進行低速率的獲取信道信息的報文的交互,會影響整體的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