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完成了基于衛星共視原理的高精度時間源設備性能測試,在業界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距離信號傳輸10納秒以內授時超高精度。該測試的順利完成標志著國家授時中心具備為通訊行業的工程應用提供納秒級標準時間的能力,可有效助力我國5G、萬物互聯等應用跨越式發展。
該測試以國家授時中心的標準時間UTC(NTSC)為基準,將衛星共視技術從天文導航的科學研究領域引入到通訊行業工程應用,主要驗證了時間源設備輸出時間和標準時間的同步性能。測試結果顯示,在超長距離條件下,對兩臺時間源設備分別授時,兩臺獨立運行時間源輸出1PPS信號的直接時間偏差小于10納秒。測試結果大幅領先目前業界普遍使用的時間服務器PRTC-A所達到的100納秒左右的精度和ITU-T正在研究的ePRTC-A和ePRTC-B的30納秒和40納秒的精度。該測試結果意味著,衛星共視技術可以為5G通訊、室內定位、物聯網等不同精度的應用場景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為實現大規模的超高精度時間同步網絡提供一種全新的靈活組網方式。
國家授時中心保持著我國的標準時間UTC(NTSC),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國家授時中心建立了包括衛星共視在內的多條國際時間比對鏈路,通過與國際時間標準UTC時間保持比對,使我國標準時間與世界標準時間同步,對國際原子時的貢獻權重位居世界前四位。同時,擁有多樣化的授時手段可以為我國各領域用戶提供優質的時間服務。
文章來源:國家授時中心